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

ID:22667859

大小:1.10 MB

页数:19页

发布时间:2023-08-19 18:27:03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1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2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3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4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5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6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7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8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9页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一、引言   欺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则涵盖了80项研究的元分析结果显示(Modeckietal.,2014),平均有36%的青少年遭受过欺凌,有15%的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欺凌。Zhang等人(2019)在中国的一项研究则发现,27.7%的学生在接受调查的近3个月内有被欺凌的经历。研究发现,受欺凌者的自尊程度较低,陷入焦虑、抑郁的风险较高,以及学业成绩更可能下降(Tokunaga,2010)。鉴于欺凌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大量研究者着力于对欺凌的相关因素展开考察,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欺凌不仅仅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二元关系,而是个体和围绕个体系统之间的更加动态的关系。例如小学阶段,欺凌他人的儿童往往具有较低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和受欢迎程度,而这在青少年中则不一致,男生会通过欺凌他人来提高社会地位(Cooketal.,2010)。在社会生态理论(social-ecologicaltheory)的框架下,欺凌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结果(Espelage&Swearer,2004)。在个体因素层面,既有研究聚焦于人口统计学因素及社会与情感能力等,如研究欺凌和社会经济地位、共情、交往能力等的关系(Martínezetal.,

12020);而在环境因素层面,|着眼点则围绕父母养育、学校氛围等,重在探究和环境的密切相关性。迄今为止,对欺凌的研究虽然称得上丰富,但同时结合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欺凌进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个体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相关研究依然较少,且往往只涉及到一个或几个子能力。再者,网络欺凌和传统校园欺凌(以下简称“校园欺凌”)的关系尚不清楚。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背后的影响路径或许存在差异,对二者有关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细致比较是有必要的。    综上,本研究旨在结合社会生态理论和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框架,探究不同因素与校园欺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利用SSES(StudyonSocialandEmotionalSkill|s)中国苏州的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Relativeweightanalysis)的方法,在控制性别、年龄和SES因素的情况下,考察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与受欺凌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受欺凌的影响,同时比较10岁和15岁青少年受欺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从发展的角度探讨受欺凌的原因。最后,本研究将对校园欺凌和校园网络欺凌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探究二者在不同层面的共性和区别,对不同欺凌方式的机制展开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欺凌和人口统计学因素    既有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关于校园欺凌的结果较为一致,而关于网络欺凌则有所不同。首先,性别是受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相比女生,男生更|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Cooketal.,2010);而在网络欺凌中,有元分析支持性别差异并不存在(Tokunaga,2010)。因此,性别在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上或许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  其次,年龄也和欺凌紧密相关。有研究认为,受校园欺凌的频率从孩童时期到青春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高年级的青少年较不易受欺凌,这可能是因为低龄青少年更为脆弱,也缺乏解决欺凌的社交能力(Smithetal.,1999)。尽管欺凌的状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缓和,但欺凌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暗示了受欺凌者可能存在某些稳定的知识结构或能力缺陷。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对受欺凌者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进行探索|也是有必要的。    最后,社会经济地位(以下简称“SES”)在大部分研究中亦被发现和受校园欺凌有关系:低SES的青少年更易成为受校园欺凌者(Tippett&Wolke,2014)。不过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校园欺凌,而对于网络欺凌或许并不适用。因为SES高的个体更容易频繁接触网络,这可能导致其更易受害,因此受网络欺凌的路径和受校园欺凌或许有所不同。(二)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个人能力、属性和特征中,能够使学生在学校、日后工作中取得成功,以及积极充分地参与社会所必需的一整套能力,对个人成功和社会功能至关重要(OECD,2021)。近年来,社会与情感能力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知识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大量证据支持了受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欠缺密切相关。共情往往被认为是受欺凌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支持受欺凌者的共情水平更高这一结论(Martínezetal.,2020)。最近的元分析结论则表明,受欺凌和共情水平无关(Zychetal.,2019)。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的人更易被欺凌,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易情绪失控,激怒他人,从而导致被欺凌(Cooley&Fite,2016)。受害者也同时表现出较差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和交往能力(Martínezetal.,2020)。大五人格的研究结果显示,受欺凌和神经质正相关(Tilindieneeta|l.,

32021)。社会与情感学习(SEL)的相关结果则表明:校园、网络受欺凌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更低,社会意识更高(Yangetal.,2020)。    可以看到,目前关于受欺凌的研究在个体层面上较少充分考虑社会与情感能力,通常只涉及到部分社会与情感能力,未能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整体视角出发,去探讨受欺凌背后的个体特征和差异。以OECD此次开展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为参照,本研究力图对受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系展开全面的探究,并对其他的协变量进行控制。(三)欺凌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一直是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和家庭是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场所。Goldwebe|r等人(2013)发现,参与欺凌行为的学生报告了较高的受害程度、较低的学校归属感。学生的高学校归属感与低水平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Lietal.,2020)。就家庭因素来说,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受校园欺凌的风险水平,受欺凌者往往报告和父母存在沟通问题。包含70项研究的元分析显示(Lereyaeta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本文档共19页,下载后即可获取全部内容。
2、此文档《有效减少欺凌的研究: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由用户(丹乡武阿哥)提供并上传付费之前 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进行举报或申诉。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音节日灵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裁前须认直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开云手机版APP下载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外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直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谨慎购买。
5、本站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文档提供

发布者:丹乡武阿哥

上传时间:2023-08-13 12:03:11

认证主体:周**(个人认证)

IP归属:四川省 陈所

相关标签

文档提供

发布者:丹乡武阿哥

上传时间:2023-08-13 12:03:11

认证主体:周**(个人认证)

IP归属:四川省 陈所

相关标签